讨论问题4:技术内容的教学,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要满足新课标要求,除了增加体能练习外,该如何设计与实施?

发布时间:2025-04-15 发布人:宋杰

在初中(例如:七年级排球垫球技术单元的第3课时,或八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课)教学中,教师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或巩固特定运动技术(如: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垫球手型、击球点、蹬地发力协调性;或篮球行进间运球的节奏、步伐与上篮的衔接)。新课标对课堂练习密度(学生实际身体活动时间占比≥50%)和运动负荷(平均心率140-160次/分,练习强度指数1.5-1.8)提出了明确要求。

核心挑战在于: 传统的技术教学课容易陷入“教师长时间讲解示范 -> 学生短时间、低强度、低密度模仿练习 -> 纠错 -> 再少量练习”的循环,导致:

        1.练习密度低: 学生等待、听讲、看示范、调整队伍等非练习时间占比过高。

        2.运动负荷不足: 单次练习时间短、间歇长、动作频率低,心率难以达到并维持在目标区间。

        3.技术学习效率受影响: 有限的练习时间和次数不足以形成肌肉记忆和动作自动化。

    因此, 除了在课课练环节或最后专门增加体能练习(如折返跑、俯卧撑)来“补足”负荷和密度外,如何在技术内容教学的主体环节(讲解、示范、练习、纠错、巩固)中,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,将技术学习过程本身设计成高密度、适宜负荷的体育活动?有哪些具体、可操作的设计原则、练习形式、组织方法和实施策略?